午后细碎的光落进了明亮的教室,走入法政楼404室,学生们的脚步声突地放轻了,讲话声也不自觉地渐小渐无。
抬头,首先看到的就是悬于明堂中央的法院院徽,往下是依次排开的沉红色高椅,长长的实心木方桌,边角成小切菱形,抚摸上去是肃穆和庄严的。仔细观看这间宽敞整洁的教室,我想起模拟法庭的指导老师胡娅的感叹:“能办起来这间教室真的太不容易了。”
模拟法庭这一概念是2012年才引进法政系的。传统法学教育拘泥于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授,教育过程相对封闭和狭隘,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,司法实务界人士对此提出了质疑和严厉批评。为了改革这一弊端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树立学生崇尚法治精神、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清正廉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当时的法政系领导和老师提出拟建模拟法庭。“模拟法庭教学由学生担任法官、检察官、当事人、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不同的诉讼角色,能够让学生熟悉审判程序,这种教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,有助于克服我们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,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。”那时条件并不好,这类实践课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,但是这个提议得到了专业课教师的认可。
在高台校区选址过后,系里拨了三十万派胡娅老师和那斯尔江老师去购买硬件设备,装修教室。拿着这三十万,两位老师看着长长的购物单和备注市价的一串串零,有些为难:经费不足啊。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,毕竟当时都有困难,也摸不准这模拟法庭建成后能发挥多大作用,拨款有所顾虑是正常的。虽较为艰辛,学院老师们还是鼓起劲儿筹措起来。
要建成一间正规的模拟法庭教室,需要购买的硬件设备并不少,沉木实心桌椅不可或缺,还要考虑到旁听席的座椅四五十把,加上证据展示台,高清显示器,几件台式电脑以及法袍、公诉人、辩护律师等人的服装,不算装修费用,前后下来都要不少钱。然而硬件设施是不能马虎的,也不是简单在网上比着外观价格就能拍定的。为了更符合法庭的构造,更好地还原审判环境,老师们跑遍了周边的法院,去观摩去问询。那时的胡娅老师有孕在身,已经不适合在外长时间奔波了。负责招标采购的事宜交给了李宏斌老师,经过多方对比和听取建议,才拍板实施,终于桌椅入室,所有设备安装好,一间像模像样的模拟法庭呈现在大家面前。当时还没有设立正规的课程,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只是被当作一项偶尔组织的活动,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法学思维。
然而建好没几年,就接到通知说要搬迁到新泉校区,于是又是一番忙碌——选址、重新装修、铺地板、贴墙纸、安置设备,实在是不易。
刚搬到新泉来的时候,教室的使用率也不算高,一个月举办两三次模拟法庭教学活动。后来专门设置了模拟法庭的课程,每个年级每周都能进这间教室了。模拟法庭从一月开一两次门,到几乎每天都用,偶尔的活动变成了有序的课程,“开庭”更频繁了。同学们有更多机会亲自参与真实案例的模拟开庭审理,切身感受法律的庄重威严、公平公正。“在模拟庭审中,法官袍、律师袍、检察官和法警的服装等服饰,国徽、法槌、法官座椅、当事人座椅、书记员座椅、证人座椅等硬件设施保持与真实法庭一致,模拟法庭的开展与真实的法庭基本一致,庭审过程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进行。让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。我的法律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。”“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对模拟流程和剧本编写更游刃有余了,当然也更熟悉教这门课的胡娅老师了,毕竟一节课三个小时,特别是对于毕业生来讲算得上是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了。”“我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和以前大不一样了。”“我觉得提升最快的是法庭辩论与应变能力。”讲完这些,学生们哈哈笑了起来。
在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,学生们也很是投入的,期间发生了不少趣事。为了方便合作讨论,我们班的模拟法庭分了六组,一组大约七到十人。前段时间,有一组选了一个有关强奸罪的刑事案件。人员很齐全,法官、人民陪审员加之书记员四人,公诉人及辩护律师两方三四人,证人三人,被告人带着镣铐站在门外等开庭。书记员宣读毕法庭规则,庭审一行人着制服坐在各自的位置。审判长落法槌后被告人即被法警带上了庭。那走路嚣张的姿态,供述案件事实时理直气壮的语气,演得十分逼真。旁听席的大家都以为他合该坐牢无疑了,妥妥一个犯罪嫌疑人形象。结果大出意料,居然无罪释放。原来是合议庭认为庭审过程中公诉方证据不足,把之前的脚本给临时改了。这说明我们学生还是颇有机变能力的,并不死板教条。这样的角色扮演其实很有代入感的。最近,我们组选了一个离婚案件来模拟,案情比较简单,但为了贴合实际,我们还私下给原被告各自做了个人设,丰满了两人的生活经历,又加了许多戏。戏瘾上来了,扮丈夫的浪荡鸭场老板突然对扮妻子的高知分子哭喊:你真的不跟我过了吗?我以后会努力养鸭卖鸭赚钱顾家!我是妻子的扮演者,听了顿觉无语且好笑。不知道什么心理,给自己加卖鸭老板人设,难不成是太馋烤鸭卤鸭酱香鸭?一想到他在满场鸭子的叫声中哭喊,那生活弄得一地鸭毛的样子,就觉得非常有喜感。
说起来,胡娅老师应该是在这个教室待过最长时间的人,几乎每天下午她都是在这间教室里度过的。一边听学生们模拟的审判过程,一边整理资料,给学生提建议。教室虽然宽敞,但学生太多,因而显得拥挤沉闷,疫情下还要一直戴着口罩做好防护,尤其是午后炽热的光晃进四楼的教室,没有绿植的遮挡,毫无凉意,非要出一身粘腻的汗不可。偶尔坐在胡老师旁边,听到她稍显沉重的呼吸还有捶腰捶背的姿态,我感受到了她的辛苦与疲惫。即便如此,每一场模拟不论好坏,她都很认真地观看,提出了很多诚恳切实的建议。可以说,每场模拟的进步都是她精心指导的结果。毕竟,学院里有办案实操经验、能够承担起模拟法庭指导工作的老师还是太少了。
有时坐在这间教室,稍静些时,我也会窥探它的内在,在默声里感受那些细小的火花,噼里啪啦地炸裂。
周作人先生在《北京的吃食》一文中写:“我们看夕阳,看秋河,看花,听雨,闻香,喝不求解渴的酒,吃不求饱的点心,都是生活上必要的——虽然是无用的装点,而且是愈精炼愈好。”我很是赞同这种说法。人活一世,如苦行僧者少有,须得凭以生活的一点烂漫才可顺心生活。模拟法庭教学活动说来是很严肃的一件事,法律是规律统一的,但在感受法律的庄严与规序时,在学习和适用法律的同时,青年学生也该学一些法律人的从容,让生活多点诗意。就像是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中,不同的性格、习性和背景的学生,演绎的就不同。这种极尽所能地还原真实,这种认真甚至出乎自己意料的角色扮演,也是法学生大学四年中独特的诗意与浪漫吧。
常听人讲“法律人就是法律的搬运工”。搬运工这话有理,却不绝对。我本人是非常信仰法律权威的,也在模拟法庭这门课里学到了很多。我看过也参与过许多次法庭模拟,从法庭调查到法庭辩论,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样的,每位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却是完全不同的。在他们的剧本和言行中,都可以触摸到他们的思想,那微许的光“为我心中的焰的余光所映照着”,好似汇聚成莹莹星海,我感受到了法学生的浪漫情怀,这绝不单单是一名搬运工的机械工作。
从第一次仓促的脚本,磕磕绊绊的对话到穿着黑色制服打着红色领带,板正地坐在明堂,严肃而熟练地质证辩论。毕业生用作纪念的短视频,那一张张青涩含笑的脸庞,敲击法槌时一瞬间的镇静。我每每刷到,都听到心声浪涛波澜的声音。在成长着的不只是模拟法庭,还有我们一届届的学生啊。这间经历迁址历经坎坷的模拟法庭教室的成长,不只意味着一间正规化教室的建成,也不只是她的规章制度化系统化,她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是相互成就的。
她午后的光、空中浮动的细小尘埃都在轻轻静静地抚摸她培养的青年们。她一边随着午后的阳光明灭,一边骄傲地看着身旁的孩子,他们一个个忐忑地走进她,又一个个自信地离开了,身上带着她的影子和祝愿。她被蹭动的已经起皮掉色的座椅见证了这一切,她有不舍,更多地是含泪瞩目远眺,遥望远行的学子,像一位母亲。
一定要从容啊孩子们,挺直脊背,学着做一个负责细致又不失少年情怀的人。
我听到她对匆匆收拾行囊的学生这样叮咛。